从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到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一线,一干就是37年。
1988年夏,我从遵义卫校分配到遵义地区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迎接我的是一台崭新的X光机,这台重达30公斤的设备,不仅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基层疾控事业的希望,更成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三只眼睛”。在对群众开展从业体检和职业健康检查时,我透过黑白的影像在肺叶纹理间寻找着威胁群众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九十年代初的黔北山区,肺结核犹如无形的幽灵。还记得在1992年我为25岁的刘女士进行从业体检时,胸片显示典型“斑片影”,面对无症状却需停工治疗的结果,她无法接受的说:“你们就是见不得女工挣钱!”我连夜带她复检,地区医院的诊断印证了判断。半年后,她捧着痊愈报告含泪致谢的模样,让我深刻明白:疾控人既是健康的哨兵,更是科普健康知识的启蒙者。
在随后二十余年的职业健康检查岗位上,掘煤工蔡某的病例更具代表性。当胸片显示尘肺病特征时,这个浑身煤灰的汉子紧攥诊断书发抖:“我才下井三年啊...”我们联合劳动部门,不仅为他争取到工伤赔付,更推动矿区建立防尘培训制度。这些经历彰显着疾控工作的使命:既要精准捕捉0.1毫米的病灶阴影,更要照亮各行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盲区。
2018年我被中心派驻长期镇红卫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们既是疾病防控队,更是健康播种机。群众会上演示防尘口罩正确佩戴方法,火塘边讲解腊肉与高血压的关系,甚至将职业病防治知识编进山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实践,让疾控知识真正“落地生根”。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朱大妈,血压计显示192/101mmHg的危急值,她却笑称“头昏不算病”。7个月的追踪中,我们将降压药与赶集日历绑定,用“赶场测血压”的土办法开展健康管理。当她的血压最终稳定达标时,那句“你们让老百姓放心”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基层疾控工作的真谛:防治结合的关键,在于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存智慧。
从胶片时代的暗房洗片,到数字化检测的精准高效,37年见证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预防为主”理念的深化。新冠疫情大考中,我们化身“病毒侦探”,流调溯源、疫苗接种、消杀指导多线作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筑起健康长城。
如今我已两鬓染霜,仍清晰记得刚入职时遇到的那个赤脚追着防疫车跑的乡村少年。37年筛查出上千例潜伏病例,帮助数百家庭避免因病返贫,这些数字背后,是疾控人“守护人民健康”的永恒追求。当年轻同事问及坚守的动力,我总指向墙上泛黄的《尘肺病诊断图谱》——那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初心的守望。
(来源:遵义疾控)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