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护士化身“发明”小能手解决大问题

作者:文叶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日前,2024年度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获奖名单揭晓,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团队与贵州职业护理技术学院联合申报的《基于实施科学的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去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副主任护师苏天兰发明的“预防头枕部压力性损伤的减压水枕”从想法变为实际,获批上市,正式用于临床危重患者护理,减压水枕能根据患者不同的头型及用枕习惯进行高度的调整,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创新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直面患者高质量护理需求,全省护理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将观察、思考、实践相结合,化身“发明”小能手,让护理工作更有温度。

初心:“以病人为中心”催生创造

进入护士岗位30余年,作为烧伤整形外科慢性创面护理方面的专家,苏天兰常年指导全院各科室预防压疮,对于预防头枕部压力性损伤思考已久:“压力性损伤是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的软组织破溃和坏死。预防头枕部压力性损伤存在无法有效减压、无法有效调整高度、无法良好固定敷料等问题,头枕部压力性损伤若不能有效控制进一步加重可致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瞄准存在的问题,苏天兰提出解决方案,“水枕可分散压力,根据患者不同的头型及用枕习惯进行高度的调整,泡沫敷料可固定于水枕上,达到双重减压的效果,亲肤枕套便于水枕的清洗与消毒,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同时保证了患者的舒适度。”

苏天兰的创造并非一枝独秀。2023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持续优化护理服务。全省护理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从理念创新、流程设计、服务举措、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诠释“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不断改善护理服务,他们既是敏锐捕捉临床痛点的“观察者”,也是将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的“破局者”,更是用专业与科研照亮护理之路的“创新者”。

实践:学以致用减轻患者负担

与苏天兰一样,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提高患者的就医感,优化护理质量,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驻护理专家陈芸梅和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肝胆胰外科护士长马小霞共同进行操作,成功为一名胰腺癌患者实施“磁导航3CG引导下PICC置管术”。这项创新技术首次实现贵州复杂血管通路“精准导航+零辐射”的突破,标志着贵州静脉治疗领域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时代。

马小霞说,置管全程就像静脉血管安装“GPS”定位,可实时动态追踪导管路径,实现导管尖端快速精准定位,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危重症、血管条件复杂、有特殊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静脉治疗解决方案。

作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我省始终把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全面加强护理人才培养,依托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搭建护理培训学习平台,推动医院制定培训计划,院、科两级定期组织包含新护理技术等业务理论及技能培训,并选派优秀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护士学习和中长期进修,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展望:想为患者做得更好更多

相比于苏天兰、马小霞的着眼于解决临床问题,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团队有着更大的“野心”。

为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团队与贵州职业护理技术学院携手合作,历时10年,围绕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技术开展一系列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研究从膈肌锻炼、足浴联合按摩、穴位按摩联合离床活动、身体约束评估及谵妄集束化护理等方面建立早期活动技术体系,着眼改善患者预后和临床结局,我们想为患者做得更好、更多。”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参与此项研究的一位护理人员说。

对此,常年致力于临床应用研究的苏天兰有着相同的想法。“我们就是想把在临床上看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变为一个个现实。这个过程是美妙的,当患者真正用上你‘发明’的产品而受益时,这种成就感无法言说,你会感觉到你的一切努力有了意义。”

本报记者 文叶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