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深耕苗药传薪火——记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松桃中医院主任医师唐海华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夏日晨晖穿过窗棂,为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诊室投下光影。一位面色苍白、身形佝偻、额头冒汗的老人捂着腹部走了进来。“老哥莫急,坐下来慢慢说。”63岁的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主任医师唐海华眼神中满是关切,他快步上前,扶着老人在诊椅上坐稳,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寸关尺上,轻声询问发病时间、疼痛部位,观察老人的舌苔、眼睛等。

透过脉动与肌肤,窥体内暗涌。经过望、闻、问、切,唐海华给出了诊疗良方,在处方笺上写下几味中药。接着,又迎接下一位患者,继续在这一间诊室里,用仁术和仁心,守护患者的健康。

以岐黄为舟,祛病人沉疴。40多年来,唐海华以精湛医术治病救人,在苗医药领域深耕,参编出版我国第一部《苗族医药学》,为苗族医药走向学科开创先河,独著出版我国首部《苗族药物学》,为苗族药物走向学科开创先河,载入《中国苗医史》,填补了苗医药理论体系的空白;主编81万字的《临证悟道》,参编《苗医基础》《苗医临床学》和《苗医外治法》等专著,让千年苗医智慧在医学理论的土壤里生根、抽枝,绽放学术之花。

凭借着在苗医药和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唐海华收获无数荣誉,成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第七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等;先后获得科学技术部“科学进步奖三等奖”“全国少数民族医药(苗医药)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殊荣。

岁月悠悠,耕耘药香。他用心血与汗水书写苗族医药的执着与热爱,踩着苗岭的晨光与暮色,跋涉于苗岭,挖掘民间药方,普查松桃医药资源,夯实松桃“中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根基,让千年苗医药熠熠生辉,在苗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留下奋斗足迹。

情定苗医药 学成报桑梓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涿鹿之战后,蚩尤战败,苗族经历五次大迁徙。历经战乱与颠沛的苗族先辈们与疾病抗争,与其他民族医学相互交流,创造博大精深的苗医药文明,成为中医药文化瑰宝。

百草皆药,人人会医。西医没有传入松桃前,苗族医药便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智慧结晶。很多苗族群众都会几味苗医药,守望相助。1962年,唐海华出生在松桃太平营帽子岩村苗药医世家。

寨子是苗寨,坐落群山褶皱里,唐海华与苗族医药的交融,始于一场意外。50多年前的苗寨没电,夜色下的火塘边,孩童趴在长辈膝盖,聆听古老的故事,故事里有苗族的浪漫,也有烽火往事。

一个夜晚,火塘里的火苗跃动,只听一声惨叫,年幼的唐海华跌入火塘。当他的父亲一把将他拽起时,双手烧了水泡。当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从村子到县城有15公里,求医无门。

他的父亲找来一根手电筒,疾步奔向田坎,找回一把植物捣碎泡水,将药汁泛起的泡沫敷在灼伤处,灼痛顿消,康复后也没留疤。于是,带着草木的药香,在他年幼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又有一天,剧烈腹痛突然袭来,他蜷缩在地痛苦呻吟。外出赶场的母亲归来,跑到村子的田坎边,东找西找,采了几味药材,捣烂后兑井水,让他喝了三口,腹痛像“拔刺”一样烟消云散了。

每一次病痛,都成为他与苗药结缘的契机,唐海华喜欢上那些山野生长的药草,爱上了凝聚千年智慧的民族瑰宝,而让他暗下决心传承苗医药、立下济世救人志向,则源于高考前的一场重病。

1980年的春天,就读于盘信民族中学的唐海华,不幸腹泻,到学校医务室、盘信卫生院都没治好。因面临高考,未去大医院治疗,拖了3个月,体重七十多斤面黄肌瘦的他患上了“黄疸型肝炎”,学业岌岌可危。

唐海华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和“全县优秀共青团员”,被寄予厚望,他的病让老师心急。懂苗药的副校长何明显带着他去采药,其中有味药叫“木黄”。他说:“这是治肝炎很好的苗药”。果然,不到一个周,他的“慢性肠炎”“黄疸型肝炎”都好了。他顺利高考,踏入贵阳中医学院的大门。

迈入贵阳中医学院的校门,唐海华便一头扎进了浩瀚的中医典籍世界,伏案苦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学巨著,起早贪黑在教室里、电线杆下背诵中医药文献,仔细分辨每一味药材的形色气味,勤学苦练,为他在苗医药领域深耕,打下坚实基础。

1985年7月,唐海华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本可留校,但为了响应松桃苗族自治县委政府“欢迎大学生毕业回家乡工作”的号召,当年8月,唐海华被分配到松桃苗族自治县中医院。此后,他在热爱的土地上,书写着对苗医药的深情,让苗族医药在苗岭焕发新活力与生机。

祛病人沉疴 笔耕苗医史

1985年8月,唐海华来到了上班的地方,松桃蓼皋镇麻阳街16号,这是松桃民族中医院创办初期的院址。全院共12间木房,面积387.2平方米,没有住院部。低矮的瓦房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张简易的床,并且经常停电,大雨天会漏雨。

望着简陋的环境,从贵阳学成归来的唐海华没有灰心。他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不能让群众看病发愁。大胆开创了医院首个“家庭病床”模式,也就是让病人住在家里,医生“上门”诊疗服务。

年轻的唐海华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在蓼皋镇杨芳路创办了松桃首个昼夜门诊,24小时为病人诊疗,受到群众欢迎。当城市沉睡时,昼夜门诊依然灯火通明,有效解决群众晚间看病难题。

医海浩瀚,专科才能专业。骑着自行车奔波,打造家庭病床、昼夜门诊,守候群众健康的唐海华深知,要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必须在专科领域深耕细作。他决定重返贵阳中医学院“回炉再造”。1998年9月,他参加了“贵州省县级中医院骨伤肛肠骨干培训班”,36个县市50名学员,他被推选为班长。

求学之路依旧艰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贵阳中医学院归来,唐海华将松桃中医肛肠医技推到新高度,推动苗药应用于肛肠临床,将中医肛肠科打造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开创全市苗医药和中医肛肠领域在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的先河,并成为两个学科的带头人。

从创办家庭病床到开设昼夜门诊,从骑自行车奔走街巷的普通医生到学术带头人,唐海华在从医岁月里,用行动书写对医学事业、苗医药的热爱。1988年至2020年,他先后参与编撰松桃第一部《卫生志》,主编40余万字第二部《卫生志》,主持第三部《卫生志》编纂工作。中医药与民族医药达4万字,使苗族医药首次载入松桃史册。

《卫生志》作为记录一个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全面、系统、真实、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卫生机构的演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等内容,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珍贵资料,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唐海华对苗医药的热爱,体现在他前瞻性地提议立法保护和传承松桃苗医苗药。早在1997年,他便向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大提议,把保护发展苗医药写进新修订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2014年,苗医药引起了县人大领导重视。当年3月,唐海华从江西永丰、湖南花垣等地考察回来,撰写了数千字《苗医药工作考察报告》。

2019年,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启动松桃苗医药发展立法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唐海华负责起草《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医药发展条例》条例蓝本,几经讨论修改后顺利通过。经过两年的立法调研、反复论证、征求意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医药发展条例》于2021年9月29日获得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全票通过。

《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医药发展条例》于2021年11月1日实施,对苗医药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医保报销、苗药加工、苗医药传承、民医认定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也是苗医药首次从法律层面开启新篇章,为苗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杏林绽芳菲 学术写新篇

三千苗药,八百单方。松桃是东部苗医药核心区,也是苗医外科发源地。过往千百年岁月里,苗医药以独特疗效与外科技术,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

千年大浪淘沙与岁月沉淀,造就了苗医药“奏效甚捷”的独特品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千年的长空里,苗药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没有完善理论体系和苗医药专著,散落民间的良药与秘方更面临失传。

为苗医药著书立论,让千年苗医智慧在医学理论的土壤里生根、抽枝、绽放学术之花。1988年,贵州省卫生厅唐永淑、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所陈德媛、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廖美淑组成调研组,到松桃调研苗医药后决定把《苗族医药学》诊断章节的编写任务分配给松桃。

唐海华和县卫生局唐永江应邀承担,他一边搜集一边整理,一边撰稿一边画图,历时三年多时间完成了章节的编写。1992年10月,《苗族医药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唐海华、唐永江编写的“诊断章节”改为“医理与症治”,标志着松桃苗族医药从民间走上医药学科里程碑。1995年,该书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图书”和贵州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唐海华也因此获“县优秀人才”。

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息。为完善苗医药的理论与药方,他跋涉苗岭、寻访民间医方,收集整理苗族医药。2005年,由他申报的“松桃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荣获铜仁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就是松桃卫生系统获得的第一个单位和个人的科技成果奖项。

他利用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四处奔波,行程上万公里,访问民间医生近四百人,整理大量手稿、资料,于2006年出版46万字、载药400余种的《苗族药物学》,成为苗族药物走向学科的里程碑,让苗族药物有了理论基础,具有“开先河、补空白”的重大历史意义,该书被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科普作品,”唐海华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科普工作者,”省人民政府还授予他“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荣誉。

2017年11月,唐海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医药(苗医药)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表彰,获“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第七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

学而知道,行而悟道。唐海华与苗医专家石昌熙等人行而悟道,于2021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81万字《临证悟道》。成为当年出版社畅销医药图书。

从普通医生到学科带头人,从推动苗医药立法保护到打造省级重点专科……唐海华是松桃中医院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推动者。目前医院的业务用房达到43800平方米,编制床位从2张发展到400张,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国家三级中医医院,为无数危重症患者带来新生。

唐海华在医院的职务不断变化。1993年任医院教导员,1994年兼任医院党支部书记,2001年任医院工会主席,2012年任医院副院长、2014年兼任该院党支部书记。无论身份与角色怎么转变,他对苗族医药始终如一,并让古老的苗医药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3年至2017年,唐海华作为国家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松桃县级普查队队长,组建了以李杰、田儒明为骨干的县级普查团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困难与艰险,跋山涉水普查松桃中药、苗医药资源。普查期间,他遭遇车祸、尝药中毒、被毒蛇咬伤等重创,所幸都挺过了难关,坚持五年顺利完成国家项目在松桃的普查任务。

经过5年的深入调查、整理与研究,松桃苗药资源达3000余种,常见苗药达2000种,最常用的达400余种,凭借丰富、优质的药材资源,“苗医药核心区”与“中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实至名归。

独行快,众行远。为了让古老的苗医药生生不息,唐海华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14名弟子分别成长为苗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他携手老院长石昌熙组建了苗医药研究所与学会,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举办武陵山片区和全国苗医药学术交流会,汇聚苗医药专家智慧,协助支持会员创办苗医药有关公司12个,研发苗药产品50多种,其中有备案号产品、消字号、健字号、非遗、专利产品等,让千年的苗族瑰宝激荡创新智慧的火花,共同推动苗族医药焕发蓬勃生机。

退休不褪色,发挥光和热。2024年,已经退休的唐海华返聘回医院,用他高超的医技,为苗乡群众把脉问诊,给出治疗良方。

专家名片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全国第七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全国少数民族医药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松桃苗医药学会会长,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松桃民族中医院主任医师(三级)等。

‍‍对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妇科杂病、继发性不孕、更年期综合征、肛肠疾病、颈肩腰腿痛、跌打损伤疼痛、前列腺增生、肾炎水肿等疾病、多发病和某些疑难杂症的中医苗医药治疗有丰富经验。

(本报通讯员 石乔清 侯桂平 杨巡)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