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付红英,一名与伤口、造口、失禁及淋巴水肿“对话”了41年的专科护士。1981年,14岁的我懵懂的踏入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1984年,揣着对“白衣天使”的憧憬,正式成为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一员。从青涩的病房护士到独当一面的护士长,从外科到门诊再回归外科,我用41年光阴,将“护士”二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这份职业赋予我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与患者共渡难关的信任与感动。
“一个伤口”燃起使命之火:从技术到心灵的治愈
2010年,作为骨科护士长的我赴华西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校进修,成为贵州省首位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成归来后,我仿佛成了“伤口的猎人”——病房里每一个创面都让我跃跃欲试。在院领导支持下,全省首家伤口门诊应运而生。
记忆深处有一位患者:因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严重感染,面临截肢的他含泪对我说:“截了腿,我就活不下去了。”这句话如针刺痛了我。接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后,我和团队连续三个月精心治疗,最终保住了他的腿。当他颤巍巍站起时,哽咽道:“付老师,您救的不只是我的腿,还有我的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伤口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尊严的守护;治愈的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破碎的心灵。
从此,“专业护理+人文关怀”成为我的双重信仰:以尊严为底线:即使面对最狰狞的创面,也要让患者体面如初;以循证为准则:引入国际指南,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团队为根基:通过“分层培养”,带出20余名国际伤口治疗师,让专业之火燎原。
破解就医难题:从“孤军奋战”到“星火燎原”
2016年,伤口造口护理亚专业组成立;2017年,德国赫曼学院临床培训基地落户我院。至今,我们为全省45家医院培养78名伤口护士,助22家医院开设专科门诊。2018年,西南地区首家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学校诞生,为全国125家医院输送216名专业人才。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慢性伤口患者的希望重生。曾有位糖尿病足老人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最终在我们的门诊保住了脚。他握着我的手说:“以前觉得这病没救了,是你们让我信了‘柳暗花明’。”如今,我们的团队将技术辐射至全省。
温度管理:用“心”照亮护理之路
作为片区护士长,我常对团队说:“护理的温度,是专业之外的另一种治愈力。”我们构建“经纬式”温度网络——科室间经验共享,让护士不再孤军奋战;面对疑难病例,团队协作取代单打独斗;新技术推广时,我们拒绝“一刀切”,通过手把手带教,让每位成员跟上步伐。
我坚持“三个绝不”:绝不让护士独自面对疑难病例;绝不让考核成为冰冷的技术枷锁;绝不让任何成员在瓶颈期掉队。
41年护理路,我始终坚信:护士的手,既能精准处理伤口,也能紧紧握住患者的无助与恐惧。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用专业守护健康,用温度治愈心灵,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属于护理人的炽热篇章。
(供稿:贵州省人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