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以卓越为帆 以仁心为桨 ——记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ICU护士长杨艳红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5月12日

在重症医学科(ICU)静谧空间里,呼吸机的节拍应和着监护仪的提示音,如同跃动的脉搏叩击着生命的门扉。这里,是生死交锋的前线,也是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护士长杨艳红坚守了18年的战场。她用专业与温度,在冰冷的仪器与炽热的生命之间架起桥梁,以“生命相托,责任如山”的信念,带领团队为危重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专业领航:以精诚之术托举生命希望  

ICU护理,是技术与责任的交响曲。杨艳红深知,每一次抢救都是与时间的赛跑。她带领团队定期开展危重症护理培训与应急演练,将最新的护理理念融入日常。从血气分析到呼吸机参数调整,从多脏器衰竭护理到感染防控,她要求团队“分秒精准、操作零失误”。

一次,一名重症肺炎患者突发急性呼吸窘迫,她迅速组织团队调整俯卧位通气方案,配合医生完成高难度操作,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她说:“在ICU,技术是铠甲,但铠甲之下,是对生命的敬畏。”  

人文之光:以温情之怀抚慰伤痛之心  

“冰冷的仪器旁,更需要有温度的灵魂。”杨艳红常对护士们说。她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个细节。

一位因车祸入院的年轻患者,气管插管无法言语,情绪濒临崩溃。她亲手制作“沟通卡片”,用图画和文字搭建起患者与世界的桥梁;探视时间,她总是握着家属的手,用专业解答与真诚抚慰化解焦虑。病房里,她推动“微心愿”行动——为昏迷患者播放家人录音,为临终老人梳理银发。她说:“ICU不仅是救命的地方,更要守护生命的尊严的所在。”  

团队铸魂:以凝聚之力共赴使命  

“一人强不是强,团队强才是真强。”作为管理者,杨艳红深谙此道。她以文化建设为纽带,通过“急救技能擂台赛”“护理案例分享会”激发团队活力;科室设立“优秀护士”评选,让默默奉献的护士能在每年的5.12表彰会上,都能站在舞台上。

疫情最吃紧时,ICU病区成了"暴风眼"。杨艳红和科室护士相继感染,年轻护士们烧得满脸通红仍攥着输液管不肯离岗。"当时病房满员,我们烧到39度也不敢停。"护士小李记得,杨艳红哑着嗓子安排轮岗,自己却连续值守72小时,防护面屏下的勒痕浸着汗珠结了痂。她给高烧的护士煮姜茶,把退烧药掰成半片省给同事,凌晨三点还在帮昏迷患者翻身叩背。看着护士长佝着腰核对医嘱的背影,护士小李感慨:“杨姐像一盏灯,照亮我们的路,更温暖我们的心。”   

创新破局:以变革之智引领未来  

面对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杨艳红始终走在创新前沿。她率先引入智能化护理管理系统,将文书书写时间缩短30%,让护士回归床边;主导“循证护理”科研项目,推动“早期康复介入”“集束化镇静镇痛”等新理念落地,使患者谵妄发生率下降40%。面对赞誉,她淡然一笑:“护理事业的进步,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奔跑。”  

后记:在生命长河中点亮星光  

18年,6500多个日夜,杨艳红见证了太多生死瞬间。但她始终记得那个春天——一位昏迷多日的老人苏醒后,用颤抖的手写下“谢谢”。十八年来每个寻常的夜与昼,总有些细微的温暖,在生死交织的战场悄然生长。

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杨艳红依旧步履匆匆。她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愿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正是南丁格尔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