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普外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腹腔镜下小儿肠套叠复位术,展现了医院过硬的医疗技术。
患儿,8岁,因“疼痛不适1天”前往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就诊。询问病史伴有进食后呕吐,无明显高热、腹泻等,经普外科张云普主治医师查体后,发现患儿中上腹部扪及“腊肠形”肿块,高度考虑小儿“肠套叠”。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发现患儿腹部一段肠管呈“同心圆”征,符合肠套叠征象。
小儿肠套叠可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钡灌肠、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法,手术治疗包括开腹肠套叠复位、腹腔镜下小儿肠套叠复位、肠管切除。
目前,非手术治疗在区域内未开展,面对患儿家属想转省级医院的想法,普外科团队迅速制定周密治疗计划,仔细分析病情并与家属耐心讲解,最终赢得信任。
术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术红亲自主持手术方案讨论及预案制定。拟定了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作为治疗方案。
普外科主任陈均介绍,考虑到患儿年龄小、对美容要求高、开腹手术并发症多等因素,最终选择腹腔镜下复位肠套叠作为最优方案。经过与患儿家属耐心沟通,家属积极配合,同意手术。
术中,发现患儿套叠肠管长、广泛瘀紫,阑尾也包裹其中并发炎症,情况危急。普外科团队与麻醉科团队娴熟配合,及时复位套叠肠管,避免了肠管坏死。整个手术过程流畅高效,创伤小、恢复快,患儿成功脱离危险。
术后,护理团队密切关注患儿状况,告知护理要点。在医护团队紧密配合下,患儿恢复顺利,顺利出院,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据统计,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每年收治数十例肠套叠患儿,部分可通过保守治疗复位,若复位失败,可能出现肠管坏死、穿孔等情况,待出现穿孔、坏死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随着小儿外科手术微创化理念普及,腹腔镜手术成趋势。此次院内首例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的成功开展,提升了普外科综合服务能力,标志着医院手术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本报通讯员 周忠权 陈均)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