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的科学使用指南

作者:柳州市人民医院 刘鹏飞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超38%,而因自行购买、随意服用安眠药导致药物依赖、肝肾功能损伤的案例逐年上升。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错误用药更可能带来严重健康隐患,掌握安眠药科学使用方法迫在眉睫。曾有一位上班族,因长期加班失眠,自行在药店购买安眠药服用,起初效果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药量不断增加,最后出现了记忆力严重减退、白天嗜睡等问题,不得不就医治疗,这就是盲目用药的典型后果。

认识安眠药:揭开神秘面纱

安眠药主要分为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三大类。苯二氮䓬类(如艾司唑仑)通过增强大脑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快速缓解焦虑与失眠,适合伴有焦虑情绪的短期失眠患者。这类药物在缓解焦虑方面效果明显,能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非苯二氮䓬类(如佐匹克隆)起效快、半衰期短,对次日精神状态影响小,常用于入睡困难型失眠,特别适合那些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人群。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则通过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或老年失眠人群。例如,经常倒夜班的工作者,生物钟紊乱,使用这类药物能有效调整睡眠节奏。不同类型药物作用机制与适用症状差异显著,需专业判断才能精准用药,自行选择可能适得其反。

何时用药:把握治疗时机

若每周至少3晚失眠,且持续1个月以上;或出现入睡超过30分钟、夜间醒来≥2次、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困倦、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举个例子,一位学生临近考试,连续几周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成绩下滑,情绪也变得烦躁,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需强调,安眠药属于处方药,必须由医生结合病史、身体状况和失眠类型开具处方,切勿自行参照网络推荐买药服用。部分短期失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过度依赖药物反而增加成瘾风险。比如因旅游倒时差引起的短暂失眠,通过调整作息和简单的放松方法就能改善。

科学用药:遵循规范流程

服用安眠药需严格遵医嘱,切勿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一般建议在睡前 15-30分钟服药,短效药物(如唑吡坦)适合快速入睡需求,中长效药物(如氯硝西泮)更适合夜间易醒人群。停药时必须逐步减量,例如每1-2周减少原剂量的25%,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失眠、焦虑等戒断反应。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严重呼吸疾病患者禁用安眠药;老年人因代谢缓慢,需从成人剂量的 1/3或1/2开始服用。曾经有位老人,未遵医嘱自行增加安眠药剂量,导致第二天昏睡不醒,家人紧急送医才脱离危险,这警示我们必须严格按规范用药。

安全用药:警惕风险隐患

安眠药与酒精同服会显著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甚至昏迷;与降压药、降糖药等合用,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有新闻报道,有人酒后服用安眠药,最终不幸离世,这足以说明二者同服的危险性。常见副作用包括次日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情绪异常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此外,长期服用同一类型安眠药可能产生耐受性,建议遵医嘱定期更换药物或采用间歇给药方式,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非药物干预:筑牢睡眠防线

改善睡眠质量需多管齐下。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固定起床与就寝时间,即使周末也尽量不超过1小时偏差;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调暗灯光,营造安静、凉爽的睡眠环境。尝试 4-7-8 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助眠技巧,也可通过瑜伽、散步等适度运动释放压力,但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引发的心理性失眠。比如,每天睡前进行10分钟的冥想,放松身心,排除杂念,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睡眠。此外,还可以在睡前泡个热水澡,水温控制在38-40℃,时间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放松身心;也可以在卧室放置薰衣草香薰,其香气有助于舒缓情绪、提升睡眠质量 。

 

综上所述面对失眠,科学应对是关键。安眠药作为治疗手段之一,必须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睡眠。若长期受失眠困扰,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睡眠专科或精神科就诊,切勿盲目硬扛或自行用药,让科学成为守护睡眠健康的有力武器。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