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的世界:结构与功能的探索
在我们身体的深处,隐藏着一条曲折复杂的“肠”路—肠道。它是我们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的关键任务。肠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整体健康。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通过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三大物质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供身体吸收利用。而大肠则主要负责吸收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将废物排出体外。这一系列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都需要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运作,当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时,就可能罹患肠癌。
肠癌,尤其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位和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我国结直肠癌已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肠癌的成因: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肠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致癌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肠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肠道腺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如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病),他们的亲属患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携带的某些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可能增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
2.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影响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摄入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及过多食用腌制、烧烤等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而胆汁酸在肠道内的积累可能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低膳食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增加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3.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缺乏运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香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有害物质可以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吸咽还会导致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和致癌物质的生成;酒精则会对肠道黏膜产生直接刺激。这些均增加了肠道炎症和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可能性。
4.慢性炎症
肠道慢性炎症也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存在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增加了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机会。
除了上述因素外,肠癌的发生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环境因素等。
肠癌的预警:症状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肠癌的预后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密切相关,如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极早癌几乎可100%治愈,晚期者5年生存率不足10%。但超过80%的肠癌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早癌发现率<15%。这是因为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为其他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患者因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等不适就诊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
不过,肠癌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病程进展慢,例如大约90%以上的结肠癌是腺瘤样息肉演变而来的,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会发展成为侵袭性癌;二是转移扩散晚,肠癌很少发生早期转移,通常发展至侵及肠壁深层时,才会出现转移扩散。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阶段发现并治疗,即可获得临床治愈的机会。
肠镜检查可清晰、直观地观察肠道情况,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肠癌的发现与确诊。因此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是发现早期肠癌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
肠癌的预防:从生活细节开始
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其次,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健康睡眠;尽量戒烟、限酒。
第三,定期体检,进行肠癌早期筛查。近年来肠癌(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年轻化日益严重,因此建议肠癌的筛查宜早不宜晚。
结语:守护肠道,远离肠癌
肠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若不幸已患癌,那么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这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从生活细节开始,通过科学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肠道检查,守护好这条“肠”路,我们就可以远离肠癌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