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散步,没走多远就气喘吁吁,休息好久都缓不过来,晚上还发现双脚肿得厉害。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人不知道,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心力衰竭(简称 “心衰”)发出的信号。心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但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我们能有效稳住 “心” 防线,降低心衰风险,改善生活状态。
认识心衰
心衰,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这个 “水泵” 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将血液泵出满足身体需求,就会引发心衰。常见症状包括活动后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浑身乏力,部分患者还会在夜间突然憋醒,坐起后才能缓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是引发心衰的常见病因,长期血糖、血压控制不佳,也会增加心衰发病几率。以65岁的王阿姨为例,她因多年高血压未规范治疗,最终发展为心衰,这警示我们基础疾病控制的重要性。
饮食防线:吃对食物很关键
饮食控制是心衰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严格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烹饪时可使用定量盐勺,多采用蒸煮方式,减少油炸、腌制食品。像咸菜、腊肉、火腿肠等加工食品,都藏着大量盐分,应尽量少吃。不妨尝试用柠檬汁、薄荷叶、葱姜蒜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分调味,既能提升菜品风味,又能减少钠摄入。其次,要控制水分摄入,具体饮水量需根据病情遵医嘱调整。可以准备有刻度的水杯,方便记录每天喝水量。此外,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多吃燕麦、糙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选择鱼肉、鸡肉、豆类等优质蛋白来源,减少动物油、甜品等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运动防线:科学动起来
运动能改善心脏功能,但心衰患者运动要遵循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都是不错的选择。
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比如刚开始运动时,可在小区花园缓慢散步15分钟,适应后再逐步延长时间和加快步伐。运动前一定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如慢走、关节活动;运动结束后,进行拉伸放松,防止肌肉酸痛。若运动中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
监测防线:掌握身体信号
体重变化是反映心衰病情的重要指标,建议每天清晨空腹、排尿后称重,穿着尽量轻便。如果短时间内体重突然增加(如1-2天内增加2-3公斤),很可能是身体里水分过多,要及时就医。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若呼吸困难加重、水肿范围扩大、乏力感明显增强,也要提高警惕。定期复查也至关重要,一般建议每1-3个月到医院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指标等,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可以准备一个健康日记本,记录每日体重、症状及用药情况,方便复诊时与医生沟通。
用药防线:按时按量不随意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衰的关键,各类药物能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例如,利尿剂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擅自停药可能导致水肿加重;β 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脏耗氧量,随意减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实际生活中,不少患者觉得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药物保存也有讲究,一般需放在阴凉、干燥、避光处,避免儿童接触,过期药物要及时处理。建议使用药盒分装一周的药量,既能避免漏服,又能直观查看服药情况。
好心态助力康复
不良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衰病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冥想、与家人朋友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也要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应急处理:关键时刻不慌乱
若出现气短加重,甚至无法平卧休息、心悸明显、胸痛持续不缓解等症状,很可能是心衰急性发作,必须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拨打时要清晰告知患者所在位置、主要症状、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等待救援期间,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心脏负担。如果家中备有氧气袋,可及时为患者吸氧。同时,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过度紧张焦虑,加重病情。
结论
心衰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从多方面筑牢防线,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心脏健康,科学防治心衰,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 “心” 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