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 80 万新增肺癌病例,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事实上,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与中晚期有着天壤之别,若能在疾病早期阶段发现并干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将得到显著改善。那么,如何在肺癌 “悄无声息” 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它?低剂量螺旋 CT(LDCT)作为目前医学领域公认的肺癌早期筛查利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筑起健康防线。
低剂量 CT:精准与安全的完美平衡
(一)“看得清”:毫米级分辨率捕捉早期病灶
普通 CT 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能检出直径≥5 毫米的微小结节,而胸片仅能发现直径≥1厘米的病灶,二者分辨率差异显著。低剂量CT在保持 CT 高分辨率的同时,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将辐射剂量降至普通CT的1/5至1/10(单次检查辐射剂量约0.1至3毫西弗,相当于一次长途飞行的自然辐射量),既保证图像清晰度,又大幅减少辐射风险。
(二)“辨得准”:识别早期肺癌的“伪装者”
早期肺癌常以 “磨玻璃结节”(GGN)形式存在,表现为肺内模糊的半透明阴影,可能是原位癌、微浸润癌或良性病变。LDCT 的薄层扫描(层厚≤1 毫米)和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结节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如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帮助医生判断良恶性。研究显示,LDCT 对≤10 毫米结节的检出率比胸片高4至10倍。
(三)“查得全”:覆盖全肺,无死角扫描
肺部有50至60亿个肺泡,传统胸片因组织重叠,易漏诊位于心脏后方、纵膈旁或肺尖部的病灶。LDCT通过螺旋式连续扫描,可覆盖整个肺脏,甚至发现直径2至3毫米的微小结节,实现 “全肺无盲区”筛查。
对比传统手段:LDCT 为何 “一骑绝尘”
(一)胸片
辐射剂量低(约 0.1毫西弗),但分辨率差,漏诊率高达40%,尤其难以发现磨玻璃结节和≤1厘米的实性结节。
(二)痰细胞学检查
仅能检测中央型肺癌(占30%),对周围型肺癌敏感度不足20%,且受痰液标本质量影响大。
(三)PET-CT
虽能鉴别结节代谢活性,但辐射剂量高(约 10至30 毫西弗)、费用昂贵(单次约7000元),不适合大规模筛查。
LDCT凭借 “高性价比、低辐射、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权威指南(如 NCCN、中国肺癌筛查指南)推荐的肺癌早筛首选方法。
哪些人需要做 LDCT 筛查
并非所有人都需定期做 LDCT,高危人群才是筛查重点。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 50-75岁之间,且吸烟史≥20 包年(“包年”计算方法为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如每天吸烟2包、持续10年,即为20包年),或戒烟时间不超过15年;长期接触二手烟;有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从事粉尘、石棉、甲醛、放射性物质等职业暴露,或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建议上述人群每年进行一次 LDCT 筛查。普通人群若年龄≥40 岁,可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医生建议,考虑将低剂量螺旋 CT 纳入年度体检项目。
解开两大顾虑:辐射与过度诊断
(一)辐射安全:低剂量≠无风险,但风险可控
LDCT 辐射剂量远低于引发癌症的阈值(长期累积剂量>100毫西弗才可能增加风险)。以每年一次筛查计算,连续10年的辐射暴露仅相当于自然环境中 3 年的本底辐射(我国年均天然辐射约3毫西弗),安全性已通过多项长期随访研究验证。
(二)过度诊断:专业评估降低误判率
发现肺结节≠肺癌,约 90% 的结节为良性(如炎性肉芽肿、肺内淋巴结)。拿到 CT 报告后,看到“结节”“磨玻璃影” 等术语不必紧张。报告关键信息包括结节大小(直径小于5毫米多为良性,定期随访;大于8毫米需医生评估是否进一步检查)、密度(混杂密度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形态(边缘光滑规则良性可能性大,边缘不规则、有毛刺或分叶需警惕恶性)。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形态、生长速度制定随访策略:<5 毫米建议每年复查;5至10 毫米3至6个月随访,必要时结合AI辅助诊断或活检;>10毫米需进一步评估,可疑恶性者建议手术。规范的随访流程可避免过度治疗,数据显示,LDCT 筛查的假阳性率(误诊为癌)从早期的25%降至如今的10%以下。
结语
低剂量螺旋 CT 是肺癌早筛有效工具,可助 “早发现、早治疗”。但降低肺癌风险需从源头着手,如戒烟、远离污染、养成健康习惯。高危人群应定期 CT 筛查,普通人群也需提高健康意识、重视体检,将科学筛查与健康管理结合,方能守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