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职工肩负着保障列车安全运行、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一趟列车的安全正点运行,背后是铁路系统数十个专业部门,成千上万名职工的精密协作与无缝衔接。然而,长期高强度、不规律的工作模式,使他们面临诸多身体和心理健康隐患。铁路职工存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劳损性疾病,部分职业存在物理和化学性损害的职业健康隐患如噪声性听力损伤、振动、粉尘暴露、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等,因频繁接触大量人群,传染病感染风险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的卫生管理成为守护铁路职工健康的重要防线,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深远意义。
卫生管理对铁路职工健康的重要性
卫生管理是维护铁路职工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效率的核心手段。一方面,良好的卫生管理能有效预防职业病。例如,合理调整工作姿势与时长,结合针对性的锻炼指导,可降低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优化个体防护,能有效控制噪声性耳聋、振动、尘肺等职业性疾患;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加强新风量、佩戴口罩等),能减少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在站车环境中的传播。此外,将“多检合一”体检模式、重点人群干预和数字化档案等健康管理措施融入卫生管理,可全方位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健康的职工队伍能更高效处理复杂工作任务,减少因健康问题导致的工作失误,切实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与服务质量。
铁路职工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工作环境管理:站车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职工健康。车厢和站台需严格执行日常清洁与消毒规范,每日对门把手、扶手、座椅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消毒;合理安排通风时间,根据季节和客流量调整通风频率,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确保空气清新。针对机务、电务等岗位存在的噪声与辐射问题,除了安装隔音设施,为职工配备专业的防噪耳塞、防辐射服等防护设备外,还可在设备机房内铺设吸音材料,降低噪音反射。此外,对于列车餐车的卫生管理也不容忽视,需定期检查食材来源、食品储存条件,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保证溯源,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个人卫生管理: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健康的基础。铁路职工应保持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病从口入;工作时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定期清洗更换,防止细菌滋生。在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均衡,避免长期食用高油高盐的快餐食品,尽量选择铁路食堂提供的健康餐食,并保持规律的用餐时间。此外,合理安排作息至关重要,利用工作间隙适当休息,避免连续高强度工作,保障充足睡眠。例如,列车乘务员在长途值乘时,可与同事合理轮换休息,保证每次休息时间不少于 2 - 3 小时。同时,在工作之余,职工还应注重口腔卫生,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预防口腔疾病。
疾病预防与健康监测:疾病预防与健康监测需以定期体检为核心。铁路企业应组织职工开展全面体检,除常规项目外,增设听力、尘肺等职业健康检查。同时倡导接种流感、乙肝等传染病疫苗,提升机体免疫力。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与病史,以便跟踪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异常时及时提醒就医。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通心理热线,强化职工心理疏导。对慢性病职工定期开展健康随访,提供医疗建议与康复指导。通过源头治理、过程管控与健康干预三层协同,构建闭环卫生管理体系。
铁路职工健康管理的实用建议
(一)职工自身提升健康意识
工作之余坚持每周至少三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通过瑜伽、冥想缓解压力。积极参加企业健康培训,学习卫生知识与科学管理方法,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活工作。职工间可互相监督,结伴锻炼、分享健康饮食心得,共同养成良好习惯。
(二)企业承担健康管理主体责任
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标准与流程,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在站车及办公区域设置舒适休息区,配备急救设备与常用药品;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开通就医绿色通道,鼓励职工参与健康企业创建活动,营造全员关注健康的氛围。
结语
铁路职工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更与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卫生管理作为保障职工健康的重要手段,需要职工自身与企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为铁路职工的健康保驾护航,为铁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