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酸蚀症:酸性饮食如何悄悄毁牙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张伶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喝冰可乐时牙齿突然一阵发软,吃橘子后牙面又酸又麻,啃苹果时总有颗牙隐隐作痛……这些熟悉的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别总把它当成普通的“牙齿敏感”,这可能是“牙酸蚀症”发出的信号。这种被酸性物质悄悄“啃坏”牙齿的问题,就藏在我们每天的吃喝里。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牙齿是怎么被酸一点点侵蚀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守住这扇“美食大门”。

 

 

认识牙酸蚀症:牙齿的“慢性腐蚀病”

 

牙酸蚀症是牙齿表面坚硬的牙釉质长期被酸性物质侵蚀,逐渐变薄、变软,出现小坑、裂纹的问题。牙釉质如牙齿“盔甲”,硬度高却怕酸,酸性物质会溶解其矿物质使其变薄。初期仅对酸甜敏感,等出现明显酸痛、咀嚼无力时,牙釉质已严重受损,且无法再生。

 

 

酸性饮食是“头号杀手”:这些习惯最伤牙

 

说到牙酸蚀症,就绕不开我们每天接触的酸性饮食。它们就像“隐形的牙齿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牙釉质。

(一)这些高酸食物要警惕

1.饮料类:碳酸饮料(可乐、雪碧这类气泡水)、鲜榨果汁、运动饮料、冰咖啡。

2.食物类:柑橘类水果、醋和醋制品、酸味糖果、腌制品(酸菜、泡菜)。

(二)错误吃法让伤害加倍

光知道哪些食物酸还不够,错误的食用习惯会让伤害升级:

1.小口抿着喝碳酸饮料,一口饮料在嘴里含半天,等于让牙齿长时间泡在“酸溶液”里。

2.用牙齿咬开坚果壳、开啤酒瓶,本来就被酸侵蚀的牙釉质,再受外力冲击,更容易出现裂纹。

3.吃完酸的东西不及时漱口,让食物残渣里的酸在口腔里“持续作案”,延长腐蚀时间。

 

 

身体发出的3个“预警信号”,别忽视!

 

牙酸蚀症虽然“潜伏”得深,但身体总会发出一些信号,只要留心就能发现:

1.牙齿敏感加重: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时,牙齿突然一阵刺痛或酸软,而且发作越来越频繁。

2.牙面变得粗糙:对着镜子看,牙齿表面不再光滑,甚至能摸到小坑或条纹,有的牙齿边缘还会出现透明感。

3.咀嚼无力:咬硬一点的食物,比如苹果、排骨时,会感觉牙齿用不上力,甚至隐隐作痛,不得不避开某颗牙咀嚼。

 

护牙4步走:从吃喝到日常护理

 

对付牙酸蚀症,关键在“防”。只要做好这四步,就能大大降低牙齿被酸侵蚀的风险。

(一)吃酸性食物的“正确姿势”

搭配主食一起吃:吃酸水果时配片面包,喝果汁时配点米饭,主食能中和一部分酸性,减少对牙齿的刺激。

用吸管喝酸性饮料:吸管放在嘴角内侧,让饮料直接进入喉咙,减少与牙齿的接触(注意别把吸管怼在牙面上)。

酸性食物别冷藏后吃:冷藏会让食物更酸,对牙齿刺激更大,比如冰橘子比常温橘子酸得多。

(二)吃完酸食后,别做这两件事

不马上刷牙:刚吃完酸的东西,牙釉质会暂时变软,此时刷牙就像用刷子刷被水泡软的墙皮,会加速牙釉质磨损。正确做法是先用清水或淡茶水漱口,等半小时后再刷牙。

不大量嚼口香糖:嚼口香糖会让唾液分泌增加,但也会让酸性物质在口腔里扩散,反而加大腐蚀范围。

(三)日常护牙习惯要做好

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氟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就像给牙齿穿上“防酸外衣”,选择含氟量1000-1500ppm的牙膏最合适;

定期洗牙:每年1-2次洗牙,不仅能清除牙结石,还能及时发现早期的牙酸蚀迹象,让医生给出针对性建议。

(四)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

胃酸反流患者:胃里的胃酸反流到口腔,酸度极强,会严重腐蚀牙齿,这类人要先治好胃病,同时吃完东西后及时漱口。

孕吐的孕妇:孕期激素变化会让胃酸更容易反流,孕吐后别马上刷牙,先用淡盐水漱口,等半小时再刷。

喜欢用牙齿“干活”的人:用牙咬线、开包装、咬坚果壳,这些行为会让牙釉质在酸蚀的基础上再受外力损伤,一定要改掉。

 

 

已经出现酸蚀症?这样补救!

 

如果已经出现了牙酸蚀的症状,也别慌,根据严重程度可以这样处理:

1.轻度敏感:坚持用抗敏感牙膏(含硝酸钾、氟化物的类型),每天刷牙时让牙膏在嘴里多含一分钟,一般2-4周就能缓解。

2.牙面有小坑或明显敏感:及时去看牙医,医生会用含氟涂料涂抹在受损牙面上,帮助加固牙釉质,或者用补牙材料填补小坑,阻止进一步腐蚀。

3.严重受损:如果牙釉质大面积脱落,露出了里面的牙本质,可能需要做牙冠修复。

 

 

结语

 

牙齿的“抗酸能力”有限,别等疼到吃不下饭才想起保护。其实预防牙酸蚀症很简单:少喝几口碳酸饮料,吃完酸的东西及时漱口,用对方法刷牙……这些小事就能让牙齿远离“酸蚀危机”。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