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总波动的控糖妙招

作者: 柳州市鹿寨县寨沙镇中心卫生院 陆燕梅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你有没有想过,身体里的血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冲高,一会儿暴跌?这种剧烈的波动,正在悄无声息地伤害着你的血管、神经和各个器官。无论你是否已经确诊糖尿病,学会稳定血糖,都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今天就来聊聊,我们该如何驯服这匹“脱缰的野马”。

 

这些行为,正在偷偷推高你的血糖

 

1.饮食误区: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血糖就不会升高,这可大错特错!精米白面做成的白米饭、白馒头,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让血糖像火箭一样蹿升;含糖饮料、奶茶更是“甜蜜的陷阱”,一杯下肚,血糖直接“爆表”;就连油炸食品,看似和糖无关,却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间接影响血糖稳定。

2.生活习惯:

运动和作息看似和血糖无关,实则关系密切。空腹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而餐后久坐不动,会让血糖无法及时被消耗,一直维持在高位。熬夜追剧、加班工作,不仅会让第二天精神萎靡,还会使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让血糖不受控制。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激素对抗压力,这些激素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3.疾病与药物:

正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不当,血糖就会忽高忽低。而像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也会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影响血糖稳定。

 

5个控糖妙招,让血糖稳稳当当

 

(一)饮食控糖:吃对食物,血糖稳一半

1.主食替换是关键:将日常白米饭、白馒头的三分之一,换成糙米、燕麦、玉米等粗粮,膳食纤维能减缓消化吸收,避免血糖骤升。

2.调整吃饭顺序:先吃绿叶菜占据胃部空间,再摄入肉、蛋、鱼等蛋白质食物增加饱腹感,最后吃主食,以此延缓碳水吸收。

3.控制食量也很重要:每餐主食控制在拳头大小,蛋白质类食物约掌心大小,蔬菜可适当多吃至七分饱。

4.多选择低 GI 食物:绿叶菜几乎不升糖,苹果、蓝莓富含果胶,鹰嘴豆、鸡胸肉营养丰富且升糖慢。三餐搭配示例:早餐燕麦牛奶配蓝莓,午餐糙米饭 + 清炒时蔬 + 清蒸鱼,晚餐凉拌菠菜 + 水煮鸡胸肉 + 红薯,科学饮食助力血糖平稳。

(二)运动控糖:科学动起来,血糖更听话

餐后1小时是运动的黄金时间。此时血糖开始上升,运动能帮助身体消耗葡萄糖,降低血糖峰值。选择快走,每分钟大概走100步,速度以微微喘气但还能正常说话为宜;游泳对关节压力小,全身都能得到锻炼;广场舞有趣又社交,跟着节奏舞动,不知不觉就消耗了热量。每周保证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哪怕每天抽出20分钟,也能看到效果。

运动时记得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如果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症状,马上吃颗糖,休息一会儿,等症状缓解后再继续活动。

(三)监测控糖:看懂血糖“密码”,精准管理

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测2-4次血糖,分别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数值。测血糖前,先搓搓手指让血液流通,选择无名指指尖采血,这里神经末梢少,疼痛感相对较轻。扎针后,轻轻推压手指两侧,让血滴自然流出,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用手机下载个血糖记录APP,每次测完血糖,顺手记录下数值。

(四)情绪控糖:别让坏心情“拉高”血糖

压力和坏情绪会让血糖变得不稳定。感到焦虑时,试试深呼吸:慢慢吸气4秒,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6秒,把压力都吐出去;每天花5分钟冥想,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清空杂念。

睡眠充足也很重要。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1小时别再刷手机,调暗灯光,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休息好了,身体代谢正常,血糖也会更稳定。

(五)就医控糖:专业指导少走弯路

每3个月去医院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数值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血糖检测更全面。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千万不要自己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一定要去医院,让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避开这些坑,控糖更轻松

 

误区一:“不吃糖就没事”。除了糖果、甜品,主食和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控糖要控制的是整体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而不是只盯着糖。

误区二:“血糖降得越快越好”。血糖降得太快,身体反而受不了,容易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长期低血糖还会损伤大脑和心脏。平稳降糖才是正确的做法。

血糖波动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不管。只要我们从饮食、运动、监测、情绪等多方面入手,避开常见误区,掌握科学的控糖方法,就能让血糖“乖乖听话”。别让一时的疏忽影响健康,从现在开始行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