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草木葱茏,户外探险和野外作业迎来黄金期。但草丛、石缝间,蛇类活动也日益频繁。每年4-11月是蛇咬伤高发期,野外不慎惊扰蛇,就可能遭遇其“致命一吻”。我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约10万人次,死亡率5%-10%,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者达25%-30%,南方地区情况更严峻。掌握正确的蛇咬伤急救知识,刻不容缓。
现场急救:与时间赛跑的黄金法则
1.冷静制动,稳住局势
被蛇咬伤后,恐慌是大忌。慌张奔跑会加速心跳,促进血液循环,让毒液更快扩散至全身。此时应立刻坐下或躺下,保持受伤肢体绝对低于心脏水平,让伤口处于低位,尽可能减缓毒素传播。
2.紧急呼救,畅通信息
第一时间拨打120、110或当地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告知地点、被咬时间、蛇的外观特征(如有)以及伤者症状。若在偏远无信号地区,迅速安排有行动能力的人外出寻求帮助。
3.移除束缚,防患未然
伤肢上的戒指、手镯、手表、脚链以及过紧的衣物鞋袜,要迅速摘除。因为被蛇咬后肢体可能迅速肿胀,这些束缚物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4.加压固定,阻毒扩散
四肢被神经毒或混合毒蛇咬伤,首选加压固定制动法。用宽弹力绷带或布条从咬伤处近心端缠绕,松紧以塞进一根手指为宜,减缓毒素扩散又不阻断动脉血流,确保远端有脉搏、肤色温度正常。再用木板等固定伤肢,指趾咬伤需固定整个手臂或腿部。
5.伤口处理,谨慎操作
有流动清洁水(生理盐水最佳)时,可轻柔冲洗伤口表面污物,但切勿用力挤压伤口,以免毒素扩散更快。吸引排毒有争议且条件苛刻,仅在咬伤15分钟内、有专业蛇毒吸出器且使用者掌握正确方法时谨慎考虑。
6.观察记录,助力救治
在肿胀最前沿的皮肤用非红笔画线并记录时间,方便观察肿胀蔓延速度。密切监测伤者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尽量记住蛇的颜色、花纹、大小和头部形状等特征,有条件的话用手机在安全距离拍照,但千万别试图捕捉或打死蛇,以免再次受伤。
7.快速送医,特效解毒
抗蛇毒血清是唯一特效解毒药。医生会根据蛇种或中毒类型,选择相应单价或多价抗蛇毒血清静脉注射。所以,要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越早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效果越好。
避开误区:这些行为千万不能做
1.切开创口:看似能排毒,实则极易损伤血管、神经和肌腱,引发大出血、感染,甚至导致永久残疾。
2.用嘴吸毒:施救者口腔黏膜或微小破损都可能吸收毒素,让自己也中毒,实在得不偿失。
3.冰敷或冰冻伤口:不仅无法解毒,还可能加剧局部组织坏死,让伤情更严重。
4.饮酒“解毒”或服“民间草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使毒素扩散更快;不明草药成分复杂,可能加重肝肾负担,与蛇毒产生未知反应,延误正规治疗。
5.火烧伤口:会造成严重烧伤,对毒素却没有丝毫作用,只会让伤者承受更多痛苦。
6.结扎过紧:用铁丝、细绳等结扎伤口过紧,会完全阻断动脉血流,短时间内导致肢体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
7.惊慌奔跑呼救:这是最致命的行为,会加速毒素扩散,让伤者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危情识别:毒蛇咬伤有征兆
1.伤口特征有差异
无毒蛇咬伤通常呈上弧形或下弧形排列的细密小牙印(两排),伤口疼痛轻微,肿胀淤血不明显。毒蛇咬伤除小牙印外,常有两个较大、较深的毒牙牙痕(有时可能看不清或只见一个),伤口剧痛、迅速肿胀、淤血甚至出血不止。
2.全身症状各不同
毒蛇咬伤的全身症状因蛇毒类型而异,且发展迅速。神经毒素(如银环蛇等)咬伤,伤口初期可能不痛不肿,但很快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等,呼吸肌麻痹最危险。血液毒素(如五步蛇等)咬伤,伤口剧痛、肿胀快,会有皮下淤血、出血,甚至呕血、休克等。混合毒素(如眼镜蛇等)咬伤,兼具前两者症状,更凶险。若无法确定是否为毒蛇咬伤,一律按毒蛇咬伤处理,时间就是生命。
预防为先:将危险扼杀在萌芽
进入可能有蛇出没的草丛、树林、溪边,要穿长裤、高帮厚底鞋或靴子,别穿凉鞋、拖鞋,增加防护。走路时留意地面和前方,用登山杖或长木棍“打草惊蛇”。黄昏和夜间蛇活跃,尽量别穿越高危区域。扎营选开阔干燥地,清理周边杂草碎石,帐篷拉链要紧闭,睡前检查睡袋,食物密封存放防招鼠类。
综上所述,与蛇的相遇或许始于偶然,但结局如何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掌握这些蛇咬伤急救和预防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