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别让小伤成大患

作者: 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 叶华保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下楼梯踩空、运动时突然崴脚、下雨天滑倒……生活中,踝关节扭伤实在太常见了。很多人觉得不过是“小磕小碰”,揉一揉、贴张膏药就能好。可你知道吗?错误的处理方式,很可能让一次简单的扭伤变成反复疼痛的“老毛病”,甚至影响正常走路。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遇到踝关节扭伤,到底该怎么办。

 

为什么小小的崴脚会伤得这么重?

 

踝关节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跷跷板”,它由骨头、韧带和肌肉共同维持稳定。其中,韧带就像连接骨头的“橡皮筋”,负责固定关节,防止过度活动。但踝关节外侧的“橡皮筋”天生比较薄弱,所以当我们不小心向内崴脚时,这些“橡皮筋”很容易被拉断或撕裂,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崴脚都是“脚向内翻”。

踝关节扭伤可轻可重,一般分为三个程度:

1.轻度扭伤:韧带只是轻微拉伤,表现为局部有点肿,按压时有点疼,但还能勉强走路。

2.中度扭伤:韧带部分撕裂,受伤的地方会明显肿胀、出现淤血,一走路就疼得厉害。

3.重度扭伤:韧带完全断裂,甚至可能伴随骨折,受伤瞬间剧痛难忍,根本无法站立,关节看起来也会变形。

 

扭伤后“正确三步法”,黄金时间别做错!

 

踝关节扭伤后的24-48小时是处理的“黄金时间”,这时候做对了,能大大减少后续的麻烦。记住“PRICE原则”,这是科学处理扭伤的关键。

(一)紧急处理:受伤后24-48小时内,记住“PRICE原则”

P(Protect)保护:扭伤发生后,第一时间停止所有活动,千万别硬撑着继续走路。可以用拐杖辅助,或者使用支具、护踝固定受伤的脚踝,避免它再次错位或加重损伤。

R(Rest)休息:让受伤的脚充分休息,尽量少走动。休息时把脚抬高,最好高于心脏的位置,比如躺着时在脚下垫个枕头或被子。这样能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I(Ice)冷敷:用毛巾裹住冰袋,敷在受伤的地方。每次敷15-20分钟,每2-3小时敷一次。千万注意,不能直接把冰块贴在皮肤上,否则容易冻伤。

C(Compression)加压:适当加压包扎。松紧程度以能轻松插入一根手指为宜,如果感觉脚趾发麻、发紫,说明缠得太紧了,需要重新调整。

E(Elevation)抬高:除了休息时抬高脚,睡觉时也别忘记在脚下垫个枕头,保持脚高于心脏的位置,让消肿效果更好。

(二)绝对禁止的“错误操作”

踝关节扭伤后,有些做法看似“常识”,实则会加重损伤,一定要避免:

1.受伤后立即热敷:很多人觉得热敷能活血,刚扭伤就用热毛巾或热水泡脚。但受伤初期,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和肿胀,让疼痛更严重。

2.用力揉搓、按摩伤处:有些人觉得“揉开淤血”就能好,结果越揉越肿。受伤时,韧带和组织已经受损,过度揉搓会进一步破坏它们,延缓恢复。

3.“忍痛走路”测试是否骨折:有些人觉得能走路就不是骨折,强行尝试。但即使没有骨折,忍痛走路也可能导致韧带二次损伤,让小伤变成大问题。

(三)何时必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受伤后马上疼得受不了,完全无法站立或行走;

*关节明显变形,肿胀速度非常快;

*冷敷后疼痛没有缓解,甚至24小时后还在持续加重;

*受伤超过2周,症状还是没有改善,或者经常反复扭伤。

 

康复与预防:这几件事要做好!

 

(一)恢复期怎么做?(受伤48小时后至症状缓解)

1.热敷(可选):受伤48小时后,如果肿胀已经开始消退,可以用温毛巾热敷。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淤血吸收,但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皮肤。

2.适度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踝关节活动练习,比如勾脚、绷脚、绕圈。这些动作能防止关节僵硬,帮助恢复关节灵活性,但别着急做剧烈运动。

3.物理辅助:可以继续佩戴护踝或弹力绷带,给关节多一层保护,增加稳定性,减少再次扭伤的风险。

(二)预防复发:4个日常习惯很关键!

1.运动前热身:不管是跑步、打球还是健身,运动前一定要花5-10分钟活动脚踝,拉伸小腿肌肉。

2.穿合适的鞋:运动时选一双支撑性好、鞋底防滑的运动鞋;日常尽量少穿高跟鞋、拖鞋长时间走路,这些鞋子会让脚踝稳定性变差。

3.增强肌肉力量:平时可以通过“踮脚尖”“单脚站立”等简单动作,锻炼脚踝周围的肌肉。

4.注意环境安全: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下楼梯,或者下雨天路滑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放慢脚步走。

踝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就能让它快速恢复,避免留下隐患。记住:冷敷不揉、及时休息、该就医别硬撑,才能让“小伤”不变成“大患”。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