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不用愁 中西调理解烦忧

作者: 柳州市雒容镇中心卫生院 梁晓娜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孩子突然不爱吃饭、肚子胀鼓鼓,睡觉翻来覆去还磨牙,大便又干又臭…… 这些都是小儿积食的常见表现,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小儿积食并非小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孩子营养吸收与生长发育。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式,能为解决小儿积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方案,帮助孩子恢复健康脾胃。

 

认识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问题。其典型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原本爱吃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腹部胀满疼痛,孩子会不自觉护住肚子;口腔散发酸腐气味;睡眠质量下降,出现频繁翻身、哭闹、磨牙等情况;大便异常,或干结难下、酸臭难闻,或腹泻且夹杂未消化食物。

长期积食会阻碍孩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免疫力降低,更易生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积食若得不到及时改善,还可能影响身高、体重增长,对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喂养不当是引发积食的主要原因,如一次性喂食过多、频繁喂食高油高糖食物、进餐时间不规律等。此外,儿童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以及感冒、肠胃疾病等也可能诱发积食。

 

中医对小儿积食的认知与调理

 

中医认为,小儿积食源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乳食无法正常消化,停滞于中焦所致。小儿 “脾常不足”,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稍有饮食不慎就易引发积食。

中药调理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乳食内积的实证,常用保和丸消食化积;对于脾虚夹积的情况,则选用健脾丸,既能健脾益气,又可消食导滞。日常生活中,药食同源的食材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山楂能消食化积,尤其对肉食积滞效果显著;鸡内金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山药健脾益胃,适合长期调理。

特色中医疗法在改善积食方面效果显著。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有效,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捏脊能调节脏腑功能,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提皮肤;清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穴位贴敷通过特定穴位给药,如神阙穴(肚脐)贴敷消食导滞的中药贴。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也能起到温阳健脾、消食化积的作用。

 

西医对小儿积食的认识与处理

 

西医视角下,小儿积食与胃肠动力不足、消化酶分泌异常密切相关。儿童胃肠蠕动功能较弱,若进食过多或食物难以消化,就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发积食。同时,消化酶分泌不足,无法充分分解食物,也会影响消化过程。

药物治疗方面,促胃肠动力药物可增强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排空;消化酶制剂能补充儿童体内缺乏的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但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日常饮食与生活指导同样重要。家长应调整喂养方式,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控制每餐进食量;减少油炸、甜腻等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促进肠道蠕动;培养孩子规律的进餐时间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边吃边玩、暴饮暴食。

 

中西医结合调理优势

 

中西医结合调理小儿积食能实现优势互补。当孩子积食症状明显时,西医的促胃肠动力药和消化酶制剂可快速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而中医通过中药调理、推拿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减少积食复发。

实际案例显示,患儿小明因暴饮暴食出现严重积食,西医给予消化酶制剂缓解症状,同时中医进行推拿和开具健脾消食的中药汤剂。一周后,小明食欲恢复,腹胀消失。后续通过中医食疗和推拿巩固调理,积食问题未再反复。中西医结合不仅见效快,还能降低复发风险,提升整体调理效果。

 

日常预防与护理措施

 

科学喂养是预防积食的关键。家长要根据孩子年龄和食量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喂养;食物搭配多样化且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合理摄入。

鼓励孩子适当运动,如散步、跳绳、踢球等,每天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消化,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家庭护理中,家长可每天在孩子睡前或晨起时,以轻柔力度进行腹部按摩;还可制作食疗方,如山楂麦芽粥、山药小米粥等,帮助孩子调理脾胃,预防积食。

综上所述,小儿积食虽常见,但科学应对是关键。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式,从缓解症状到改善体质多管齐下。家长掌握相关知识,做好日常预防与护理,及时识别严重情况并正确处理,就能帮助孩子远离积食困扰,拥有健康脾胃。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