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别慌,急救要点速掌握

作者:横州市人民医院 农冬丽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疯”,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癫痫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然倒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场面往往令人惊慌失措。然而,作为家属或目击者,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能避免二次伤害。

 

癫痫发作的常见表现

癫痫发作形式多样,但多数患者会表现出以下典型症状:

1.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先兆期:部分患者发作前有短暂预感(如头晕、心慌、嗅觉异常)。

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全身肌肉强直收缩(如四肢绷直、眼球上翻),持续10-20秒。

阵挛期:肌肉交替收缩与松弛,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因唾液分泌增多及呼吸暂停导致),持续1-2分钟。

恢复期:患者逐渐清醒,可能感到头痛、乏力或嗜睡。

2.失神发作(小发作):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突然愣神、动作中断(如手中物品掉落),持续数秒后恢复,事后无记忆。

3.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身体某一部位(如单侧肢体)抽搐,意识清醒。

复杂部分性:伴有意识障碍,可能出现无目的动作(如咀嚼、摸索衣物)。

注意:并非所有抽搐都是癫痫!低血糖、高热惊厥、癔症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需结合病史和脑电图检查确诊。

 

急救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帮倒忙

1.面对癫痫发作,许多人因恐慌而采取错误措施,反而加重患者伤害。常见误区包括:

2.强行按压肢体:试图阻止抽搐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拉伤。

3.撬开牙齿塞入物品:可能损伤牙齿、口腔黏膜,甚至阻塞气道。

4.掐人中、泼冷水:无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延误急救。

5.立即喂药或喂水:患者意识未恢复时可能呛咳,引发窒息。

移动患者至狭小空间:避免在发作时移动患者,以免碰撞受伤。

 

科学急救五步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癫痫发作通常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急救的核心是保护患者安全、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保持冷静,确保环境安全

迅速疏散周围人群,移除尖锐物品(如桌椅、热水瓶),在患者头下垫软物(如衣物、折叠外套),避免头部撞击地面。

若患者倒地于危险环境(如马路边、楼梯口),可轻托其肩部缓慢移至平坦处,但切勿强行拖拽。

第二步:侧卧位,畅通气道

待患者抽搐减弱或停止后,将其轻轻翻转至侧卧位(左侧或右侧均可),头部后仰,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如用纸巾擦拭),防止误吸。若患者佩戴假牙,可轻柔取出。

第三步:观察记录,为医生提供线索

用手机拍摄发作过程(注意保护隐私),记录以下信息:

发作时间(开始与结束)、持续时间、具体表现(如抽搐部位、是否口吐白沫)。

发作前是否有诱因(如漏服药物、熬夜、情绪激动)。

若患者随身携带“癫痫急救卡”,可查看其病史及紧急联系人信息。

第四步:陪伴安抚,避免二次伤害

留在患者身边,轻声安抚,避免其因突然清醒而感到恐慌。

发作后患者可能意识模糊或困倦,需陪伴至完全清醒,避免独自活动。

第五步: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

首次发作或发作形式与以往不同。

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癫痫持续状态,可危及生命)。

连续多次发作且意识未恢复。

发作中受伤(如骨折、头部外伤)。

即使发作自行缓解,也建议24小时内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与预防:减少发作风险

癫痫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家属的配合至关重要。日常护理建议如下:

1.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每3-6个月复查脑电图、肝肾功能,监测药物副作用。

2.避免诱因,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减少强光、噪音刺激,避免长时间玩游戏、看恐怖片。

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3.安全防护,降低风险:

浴室、厨房地面保持干燥,安装防滑垫。

避免独自游泳、登高、驾驶机动车。

儿童患者避免独自使用尖锐物品(如剪刀、筷子)。

 

结语

癫痫发作的突然性常让人措手不及,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护患者安全。记住:不惊慌、不强行干预、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医,这四点至关重要。同时,日常的规范治疗和护理是减少发作的根本。让我们用科学和爱心,为癫痫患者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