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术后康复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科学规范的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以下从术后不同阶段及特殊情况,为您详细介绍乳腺癌术后康复的关键护理要点。
术后初期护理(术后 1-7 天)
术后初期是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与引流管情况。患者及家属应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被浸湿或伤口周围出现红肿、发热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同时,要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睡觉时应避免压迫患侧肢体,可采用平卧位或健侧卧位,减少对伤口的压迫。
术后通常会留置引流管,目的是排出手术区域的渗血、渗液,防止皮下积液影响伤口愈合。要正确固定引流管,避免其扭曲、折叠或脱落,定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初期为淡红色血性液体,量逐渐减少。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或出现浑浊、异味等异常,需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在基础生活护理方面,家属协助患者翻身、起床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牵扯伤口。饮食上,建议摄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鱼肉、牛奶、米粥等,为身体恢复提供充足营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香蕉等,预防便秘,减少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对伤口的不良影响。
术后中期护理(术后1-3个月)
术后1-3个月,伤口逐渐愈合,此阶段护理重点转向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预防疤痕增生。拆线后,伤口仍需保持清洁,避免搔抓,可使用硅酮类凝胶等预防疤痕增生,按照说明书规范涂抹。
肢体功能锻炼对恢复患侧肢体活动能力至关重要。术后1-2周,可进行握拳、屈伸腕关节等简单活动;术后2-4周,增加抬臂、肩关节外展等练习;术后1个月后,逐步开展爬墙运动、手臂划圈等动作。锻炼应循序渐进,每天进行3-4组,每组动作重复10-15次,以不引起疼痛和疲劳为宜。需注意,锻炼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暂停锻炼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在患侧肢体进行测血压、抽血、输液等操作,防止肢体损伤;不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避免肢体过度负重。选择内衣时,应以棉质、宽松、无钢圈款式为宜,减少对胸部的压迫。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长时间浸泡伤口部位。
术后长期护理
术后长期护理对于维持患者健康、预防疾病复发意义重大。定期复查是及时发现异常的关键,一般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术后3-5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乳腺超声、胸部 CT 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乳腺癌患者术后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自我调节,也可参加乳腺癌康复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相互鼓励。若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康复的基础。饮食遵循均衡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摄入;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特殊情况处理
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表现为患侧肢体肿胀、沉重感,严重时影响肢体活动。预防淋巴水肿,需避免患侧肢体受伤、感染,避免长时间下垂,乘坐飞机时可佩戴压力袖套。若出现淋巴水肿,应及时就医,可通过手法淋巴引流、压力治疗、功能锻炼等方法缓解症状。
此外,术后还可能出现伤口感染、疼痛等并发症。若伤口出现红肿、渗液、发热,伴有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疼痛,轻微疼痛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严重时应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
乳腺癌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科学规范的护理是康复的重要保障。患者和家属需了解并掌握这些护理要点,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心态,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顺利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如有更多康复相关问题,可咨询医生或前往医院获取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