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旦发病,患者常出现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还可能引发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而放射检查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能精准定位肾结石,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段。本文将围绕放射检查如何发现肾结石、适用人群、检查流程等内容展开科普,帮助大众掌握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放射检查如何发现肾结石
目前,用于诊断肾结石的放射检查主要有 X 线平片、CT 和超声。X 线平片通过 X 射线穿透人体,使骨骼、结石等高密度组织在胶片上呈现白色影像,借此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阳性结石。CT 检查则是利用 X 线束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获取肾脏的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结石的大小、位置、形态,即便较小或密度较低的结石也不易漏诊。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反射差异成像,可实时观察肾脏结构,对结石的检出敏感度较高,且无辐射。
在影像检查中,肾结石多呈现高密度影。X 线平片下,阳性结石表现为白色致密影像;CT 图像里,结石是高于周围肾组织的白色区域;超声检查时,结石呈现强回声光团且后方伴声影。各类检查各有所长:X 线平片适合初步筛查,操作简便、费用低;CT 诊断精准,利于复杂病例;超声无辐射,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
哪些人需要做放射检查查肾结石
出现腰部疼痛、血尿、排尿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放射检查,排查肾结石可能。高危人群更需重点关注,如家族中有肾结石患者,因遗传因素患病风险增加;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会影响体内钙、尿酸等代谢,易诱发结石;长期饮水不足,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也会增加结石形成几率。此外,从事高温作业、飞行员等特定职业,或长期久坐、喜食高钙高草酸食物等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也建议定期通过放射检查排查肾结石。
放射检查前要做什么准备
检查前的饮食准备很重要。一般来说,进行 CT、X 线平片检查前 6 - 8 小时需禁食禁水,避免胃肠道内容物干扰影像观察;超声检查前,若同时检查腹部其他脏器,同样需禁食禁水,单纯肾脏超声检查则无特殊饮食要求。正在服用钙片等药物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医生,因为钙可能影响检查结果;有造影剂过敏史的人群,在进行增强 CT 检查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风险。此外,检查时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皮带扣等,避免金属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并按要求更换检查衣物。
放射检查过程是怎样的
X 线平片检查时,患者按照医生指示摆出特定体位,如仰卧位、侧位等,机器发射 X 射线,瞬间完成拍摄,整个过程仅需数秒。CT 检查中,患者躺在检查床上,随床缓慢进入 CT 扫描机架内,机器围绕身体进行多圈扫描,一般持续数分钟,检查过程中需保持静止,按指令呼吸。超声检查时,患者平卧或侧卧,医生在腰部涂抹耦合剂,用超声探头在皮肤表面移动探查,检查时间约 10 - 20 分钟,过程无明显不适。
检查后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结束后,通常 1 - 2 个工作日可获取检查报告。若进行增强 CT 检查,检查后需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体外,同时注意观察身体有无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拿到报告后,应及时交由医生解读。若检查结果正常,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若发现结石,医生会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等。
放射检查的局限性与补充检查
放射检查虽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X 线平片无法显示阴性结石;超声检查受肠道气体、患者体型等因素影响,对深部结石或较小结石的观察可能不够清晰;CT 检查存在一定辐射剂量,不适合频繁检查。因此,实际诊断中常需多种检查手段联合使用。例如,先通过超声或 X 线平片进行初步筛查,发现可疑情况后,再借助 CT 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总之,放射检查为肾结石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可靠手段,帮助我们及时捕捉肾脏健康隐患。了解放射检查相关知识,明确自身是否需要检查、如何做好检查前后准备,是守护肾脏健康的重要一步。希望大家重视肾脏健康,若出现相关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放射检查,让肾结石无处可藏,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