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别怕,科学助你康复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丽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在突如其来的疾病面前,我们往往感到无助与恐慌。脑出血,这一看似遥远的疾病,却可能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脑出血时,不要怕,请记住。科学的康复方法能够为患者带来希望。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脑出血,从认识它到战胜它,让我们一起踏上康复之旅。

 

了解脑出血

 

脑出血,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入了脑组织。这通常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原因造成的。当脑出血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恶心、偏瘫、失语、肢体无力、昏迷等症状。这时,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就医。记住: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量让患者保持平躺,减少搬动,以免加重出血。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急性期治疗与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关乎患者生命,入院后医生会迅速开展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等紧急处理,必要时实施手术清除血肿或修复破裂血管。

 

在护理与监测方面,需确保患者绝对卧床,抬高床头 15-30°,减少搬动,对烦躁、昏迷患者适当约束;及时为患者吸氧,改善脑缺氧状况;神志清楚者避免探视,防止情绪波动。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紧急气管插管;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对呕吐、脑疝患者暂禁食并做好术前准备;按医嘱使用脱水、胃肠道保护、止血、神经营养及抗生素等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完善术前准备。

 

康复期护理与锻炼

 

康复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通风良好的康复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日常护理

皮肤与清洁:协助患者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每天为患者擦洗身体,加强翻身,预防压疮,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翻身拍背: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或者每天端坐位3-4次,每次30分钟,预防肺部感染。

排尿排便: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4~6周,病情稳定尽早进行被动活动及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握拳、抬腿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站立、行走等。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语言训练: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鼓励其开口说话。

认知功能训练: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可以利用卡片、图片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

 

饮食与营养

 

推荐食物

蛋白质: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脑组织。

维生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脑细胞。

纤维素: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饮食禁忌

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应尽量避免,以免加重血脂负担。

高盐食物:如咸菜、腊肉等,应限制钠盐摄入(少于3g/天),以免升高血压。高糖食物:如甜点、饮料等,应适量摄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同时,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脑血管造成损害,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预防复发与并发症

 

脑出血康复过程中,预防复发与并发症是关键。预防复发需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尤其要重视高血压管理,及时用药、加强运动、调整饮食并监测血压;同时关注动脉硬化问题,避免过度兴奋、便秘等诱发因素。

 

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家属应做好日常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清洁皮肤,保持床单位整洁,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排便情况,及时处理异常。

 

康复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头颅 CT、磁共振等项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度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与剧烈运动,全方位助力康复进程。

 

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

 

脑出血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痛苦,还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在康复中不可或缺。患者和家属需以积极心态应对康复挑战,可通过心理咨询、康复小组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家庭成员要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并参与康复计划,协助日常护理与锻炼;此外,患者还可借助康复机构课程、患者互助小组等社会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结语

 

脑出血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就能战胜它。从了解脑出血到急性期治疗与护理,再到康复期护理与锻炼、饮食与营养、预防复发与并发症以及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