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而颈动脉斑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却常常被人们忽视。颈动脉斑块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那么,如何才能在无声无息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呢?血管超声检查就是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手段。
认识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是为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类似水管内壁附着的水垢。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影响,颈动脉内膜会出现损伤,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就会逐渐沉积在损伤处,与增生的平滑肌细胞、炎症细胞等混合,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主要由脂质、纤维组织等构成。
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初期,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症状。但当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时,身体就会发出危险信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短暂性视力模糊、眼前发黑、记忆力减退等。如果不及时干预,斑块一旦破裂,其碎片会形成血栓,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或心血管,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血管超声的神奇之处
血管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工作,就像用声波对血管进行 “扫描”。超声探头发出的高频声波穿透皮肤和皮下组织,遇到血管内不同组织时会产生反射,反射波被探头接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转化为血管内部结构的图像,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像,就能清晰了解血管情况。
与CT、MRI 等检查相比,血管超声具有诸多独特优势。它无需注射造影剂,无辐射,对人体没有创伤;检查过程简单便捷,患者只需躺在检查床上,医生用超声探头在颈部进行探查即可;检查费用相对较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检查,便于动态观察斑块变化情况。
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医生能够准确获取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斑块内部的回声特性等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例如,低回声斑块富含脂质,质地较软,容易破裂,属于不稳定斑块;而强回声斑块以钙化为主,相对稳定。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哪些人需要做血管超声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常规进行血管超声检查,但以下几类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首先,年龄在 40 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增加;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颈动脉斑块更容易形成;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也是颈动脉斑块的高危因素。此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患病风险也高于普通人。
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40岁以上且无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可每2-3年检查一次;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建议每年检查一次;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检查频率应适当增加,可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发现斑块,这样应对
当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时,不必过于恐慌。早期发现的颈动脉斑块,通过科学干预,多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运动方面,每周坚持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同时要坚决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对于稳定的小斑块,且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50%的患者,一般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若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或斑块不稳定,存在破裂风险,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考虑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治疗方式。
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定期复查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管超声,观察斑块大小、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确保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
血管超声检查为我们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提供了有力武器。希望广大公众重视自身健康,尤其是高危人群,积极主动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远离颈动脉斑块带来的健康威胁,守护心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