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衰竭并不少见,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期,良好的居家照护是控制病情、预防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呼吸衰竭的基本知识回顾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Ⅰ型呼吸衰竭以低氧血症为特征,不伴有高碳酸血症,常见于严重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等换气功能障碍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则是低氧血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多由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就较为典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嗜睡、昏迷等)以及循环系统症状(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居家照护的关键点
1. 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极为关键。每日至少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 15 - 30 分钟,注意别让患者直接吹风以免着凉。室内温度宜保持在 18 - 22℃,湿度维持在 50% - 60%,可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但需定期清洗以防细菌滋生。此外,要减少过敏原与刺激物,不养花、宠物,不用地毯,定期清洁床品,切勿在室内吸烟。
2.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需学会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和血压。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 12 - 20 次/分,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慢,都可能是病情有变的信号。还可借助家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定期测量,正常值应在 95%以上,若持续低于 90%,要及时就医。此外,要密切留意患者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状态改变等,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急救并送医。
3. 氧疗护理
对于家用氧疗设备,如制氧机、氧气瓶等,患者及家属要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制氧机时要确保电源稳定,定期清洗过滤网;使用氧气瓶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碰撞和高温环境,避免接触明火,且需要定期更换。氧疗时间和流量要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可给予较高浓度吸氧(35% - 50%),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流量吸氧(1 - 2L/min),不能随意调节氧流量。同时,要定期评估氧疗效果,观察症状是否改善、血氧饱和度是否升高,若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 饮食护理
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要避免暴饮暴食,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减轻胃肠道负担,还要控制盐分摄入,避免加重水肿和呼吸困难。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控制水分摄入量,伴有水肿的患者应限制水分,痰液黏稠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5. 康复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很重要,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患者要掌握正确方法并坚持锻炼,每天 2 - 3 次,每次 10 - 15 分钟,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根据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6. 心理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和想法,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通过聊天、听音乐、看喜剧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7. 用药护理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要了解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可能出现心悸、手抖等症状,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出现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等。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紧急情况处理
呼吸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口唇发绀明显加重、意识丧失、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若患者意识清醒,鼓励其咳嗽、咳痰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若意识不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同时,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拨打 120 急救电话,在等待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结论
呼吸衰竭患者居家照护需要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掌握这些关键点,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