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不仅承担着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的重任,还与人体免疫系统紧密相连,被称为人体的 “第二大脑”。而粪便作为肠道代谢的终产物,如同肠道健康的 “晴雨表”,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变化,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肠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粪便检查作为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检查手段,能够在疾病早期发现肠道健康隐患,对于肠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检查的 “三大法宝”
(一)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主要通过对粪便的颜色、性状、细胞成分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正常情况下,粪便颜色为黄褐色,性状呈香蕉状软便。若粪便颜色变为黑色柏油样,这可能是由于上消化道(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灰白色粪便则多与胆道梗阻有关,当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参与消化,粪便因缺乏粪胆原而呈现灰白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的细胞成分,如发现大量白细胞,常提示肠道存在炎症,如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肠道存在出血性病变 ,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此外,若检测到脂肪滴增多,可能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如慢性胰腺炎导致胰酶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
(二)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旨在检测肉眼无法察觉的消化道微量出血。当消化道发生少量出血时,红细胞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但可通过化学法或免疫法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成分。该检查对于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价值。一般建议 45 岁以上人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长期有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
(三)寄生虫及虫卵检查
肠道寄生虫感染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包括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通过粪便检查查找寄生虫虫卵,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方法。例如,蛔虫卵可在粪便中呈椭圆形,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钩虫卵则多为椭圆形,卵壳薄,内含多个卵细胞。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成人的身体健康。
检查前的 “准备工作”
在进行粪便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饮食方面,检查前 3 天应避免食用动物血、肝脏、菠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以及铁剂、铋剂等药物,因为这些物质可能导致粪便潜血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可正常食用米饭、面条、鸡蛋等食物。留取粪便时,应使用医院提供的清洁、干燥、有盖的专用容器,避免粪便受到污染。选取粪便时,要挑取含有黏液、脓血、颜色异常等可疑部分,留取量一般不少于蚕豆大小。此外,女性经期不宜进行粪便检查;正在服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检查时间。
检查过程:“便便” 如何变身 “健康密码”
留取好粪便样本后,应尽快送检,一般建议在1小时内送达医院检验科。在实验室中,检验人员会对粪便样本进行涂片处理,将粪便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对于粪便潜血试验,化学法主要利用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具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特性,产生显色反应;免疫法则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整个检查过程通常耗时较短,常规粪便检查一般在1~2小时内即可完成,粪便潜血试验的报告通常在当天就能获取。
检查后的 “注意事项”
在等待检查报告期间,大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若检查结果显示异常,不必惊慌,应及时携带检查报告前往医院复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肠镜、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并接受规范的治疗。
肠道健康并非一蹴而就,建议健康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粪便常规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患有慢性肠道疾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适当增加检查频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结论
粪便检查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为肠道健康提供丰富的信息,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防线。通过一次小小的粪便检查,我们就能对肠道健康状况进行深度 “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粪便检查,积极参与肠道健康管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