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你是否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数着绵羊却越来越清醒?又或者总是在凌晨三四点突然惊醒,之后再难入眠?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超 38%,这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就有近 4 人正被失眠困扰。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等疾病风险。但别担心,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或许能帮你找回香甜的美梦。
失眠的“真面目”
失眠,简单来说,就是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早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它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有的人是入睡困难,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两个小时都睡不着;有的人则是睡眠浅,稍有动静就会醒来,而且醒来后很难再次入睡;还有的人早早地就醒了,之后就再也无法进入甜美的梦乡。长期失眠不仅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中医:探寻失眠的根源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体的睡眠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白天阳气旺盛,人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阴气渐盛,阳气潜藏,人便进入睡眠。当阴阳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失眠。
引起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志失调。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从而引起失眠。就像一个人心里装满了烦心事,晚上躺在床上,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怎么也停不下来,自然难以入睡。
饮食不节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之一。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失眠。
西医:剖析失眠的机制
西医对失眠的研究则侧重于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来剖析其机制。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睡眠节律的紊乱以及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就像一群“信使”,负责传递各种信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其中,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5 - 羟色胺、γ - 氨基丁酸等。5 - 羟色胺能够调节情绪和睡眠,当它的水平降低时,人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γ - 氨基丁酸则具有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有助于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如果γ - 氨基丁酸的分泌减少,就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难以入睡。
睡眠节律的紊乱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人体的睡眠节律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就像一个精准的“时钟”,按照一定的规律调节人体的睡眠和觉醒。如果长期熬夜、倒班工作或者跨时区旅行等,就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从而引发失眠。
此外,心理因素在失眠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人体的应激系统,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影响睡眠。而且,失眠本身又会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西医治疗失眠,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睡眠。
中西医联手,共克失眠难题
中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先通过西医的检查手段,如多导睡眠监测等,明确失眠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同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找出失眠的根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因情志失调导致的失眠,在西医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的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的中药和针灸治疗,能够更好地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睡眠。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中药可以与西医的镇静催眠药联合使用。中药具有副作用小、不易产生依赖性的优点,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改善睡眠质量。而西医的镇静催眠药则可以快速缓解失眠症状,两者相互配合,既能迅速改善睡眠,又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失眠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中西医联手,就一定能够战胜这个“小恶魔”,重新拥有香甜的睡眠,享受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告别失眠,拥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