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后如何保护血管

作者:永福县人民医院 罗淯方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1   发表证书

血液净化是肾病、中毒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治疗过程中频繁的血管穿刺、体外循环对血管通路提出了严峻挑战。血管通路作为患者的“生命线”,其维护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今天的文章将从血管通路类型、日常护理要点、并发症预防及生活方式调整四个维度,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血管保护指南。

认识血管通路:生命线的核心结构

血液净化依赖的血管通路主要分为三类:

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动脉化,形成高流量血管通路。其优势在于使用寿命长(通常5-10年)、感染风险低,但需术后6-8周成熟期,期间需避免穿刺压迫。

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临时导管(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和长期导管(带涤纶套隧道导管)。临时导管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或内瘘未成熟期,但感染率高达10%-30%;长期导管则适用于内瘘失败或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但需警惕导管功能不良。

人工血管内瘘: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通过植入人造血管连接动脉与静脉。其优势在于可快速使用,但血栓形成风险较高,需定期抗凝治疗。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穿刺部位管理

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需压迫止血15-20分钟,力度以能触及震颤为宜。避免在同一点反复穿刺,建议采用“绳梯式”或“扣眼式”穿刺法。每日触摸内瘘震颤,若震颤减弱或消失,需立即就医。

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出口处保持干燥,每周更换敷料2-3次,洗澡时使用防水贴膜。避免牵拉导管,睡觉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

 

 

感染防控

手卫生:接触导管前需用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环境清洁:治疗环境需定期消毒,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

异常观察:若穿刺点红肿、渗液或发热(体温>38.5℃),需警惕感染,及时就医。

 

血管通路监测

动静脉内瘘:每日检查内瘘震颤、杂音及搏动,若发现异常(如震颤消失、血管变硬),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中心静脉导管:记录导管刻度,若导管外露长度增加,可能提示导管移位或脱出。

并发症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血栓形成

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

预防措施: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每日进行握拳运动(每次10秒,重复20次),促进血液循环。

 

血管狭窄

表现:内瘘血流量不足(<200ml/min)、透析时静脉压升高。

处理: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后,可采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

 

假性动脉瘤

表现:穿刺点局部膨隆,可触及搏动性肿块。

处理:小范围假性动脉瘤可加压包扎,大范围或破裂者需手术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导管功能不良:表现为血流不畅或无法抽出血液。可通过尿激酶溶栓或更换导管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表现为寒战、高热,血培养阳性。需拔除导管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为血管健康护航

饮食管理血液净化后,饮食管理对保护血管至关重要。需做到低盐低脂,每日食盐摄入<5g,远离腌制、油炸食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1.0 - 1.2g/kg体重,多吃瘦肉、鱼、蛋、奶;同时控制钾磷,避开高钾高磷食物。

运动康复血液净化后,运动康复利于血管保护。动静脉内瘘患者透析24小时后可做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日30分钟,每周5次;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避免置管侧肢体剧烈运动,可做上肢伸展运动。运动前评估心肺,运动中监测心率,运动后补水。

心理调适血液净化后心理调适不可少。焦虑时可借助冥想、深呼吸舒缓情绪,严重则求助心理医生;还可加入病友小组,分享经验以增强治疗信心。

定期随访3个月监测血管超声、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血管条件调整穿刺部位或更换通路类型。

血管保护的“黄金法则”

避免压迫:睡觉时避免侧卧于置管侧或内瘘侧,不佩戴过紧饰品。

控制血压:血压波动过大会增加血管破裂风险,目标值130/80mmHg以下。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酒精影响凝血功能。

及时就医:若出现内瘘震颤消失、导管脱落、穿刺点渗血不止等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

总之,血管通路的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护理、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患者不仅能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更能提升生活质量,重拾生活信心。记住,每一次细致的护理,都是对生命的珍视;每一次积极的配合,都是对健康的投资。让我们携手守护这条“生命线”,为健康护航!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