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有良方

作者:贵港市中医医院 黄珍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就像心脏这个“动力泵”的功能逐渐减弱,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足,水液也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一系列症状。不过别担心,中医护理通过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状态,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讲讲这些实用的中医护理良方。

 

心力衰竭的概述

 

心衰是心脏泵血不足引发的病症,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夜间憋醒、下肢水肿等。中医认为其属“心悸”“喘证”“水肿”范畴,与心气不足、阳虚水停、血瘀阻滞相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及长期过劳、压力大的人群易患此病,这些高危人群需关注健康,做好预防与护理。

 

中医护理的实用方法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心衰中医护理基础,需遵循低盐、低脂、易消化原则。每日盐摄入不超5克(约一啤酒瓶盖量),少食咸菜、腊肉等高盐食物,少用酱油等含盐调料。宜选米粥、面条、蒸鱼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采取少量多餐方式,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

中医讲究辨证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饮食:

心气不足型:常有乏力、气短、心慌,可试黄芪粥:取黄芪15克加水煎煮取汁,加大米50克煮成粥,每日一碗,能补气养心。

阳虚水停型:若畏寒、水肿明显,可喝生姜羊肉汤(生姜3片、羊肉100克炖煮)温阳利水,或茯苓粥(茯苓20克、大米50克同煮),均有不错效果。

气虚血瘀型:常感气短乏力、唇甲青紫、肢体麻木。可服黄芪当归汤(黄芪15克、当归10克同煮)益气活血,或常饮丹参茶(丹参10克泡水)改善症状。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悸、气喘等症状更易发作,因此调节情志在心衰护理中至关重要。建议每天选安静舒适处练习腹式呼吸,鼻吸时让腹部鼓起,口呼时收缩,每分钟6-8次,每次5-10分钟,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

 

运动调理

心衰患者科学运动可改善心脏功能,需依据心功能分级,遵循“循序渐进、微微汗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  

太极拳与八段锦是优选,如太极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柔和缓慢,每日清晨或傍晚练习10-15分钟可调畅气血。若觉复杂,可从散步开始,初时每分钟50-60步、每次10-15分钟,适应后渐延至30分钟。  

此外,穴位按摩可辅助调理,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胫骨旁开1横指),每日每穴按揉3-5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能强心健体。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需在中医医师辨证下进行。

心气不足:可以服用参松养心胶囊、归脾丸,帮助补益心气。

阳虚水停:芪苈强心胶囊、金匮肾气丸能温阳利水,改善水肿、怕冷等症状。

 气虚血瘀:常现乏力、面色晦暗、刺痛拒按。血府逐瘀口服液可活血,但出血风险者需谨慎服用。

 

除了中成药,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代茶饮辅助调理。比如气虚的患者,用党参10克、黄芪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有水肿症状的患者,取玉米须30克,加水煮15分钟,代茶饮用,能利水消肿。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将特定中药配方制成药膏或药饼贴于穴位,能调和脏腑、促进气血运行,辅助缓解心衰症状。常选心俞、肺俞,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肺通气,减轻心悸等症状;神阙穴能温阳固脱、调节阴阳,适合心衰患者虚证;足三里穴则可健脾益气,助力康复,是心衰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

 

日常监测与紧急处理

 

每天晨起排空大小便后,穿着相似衣物称重,若1-2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可能是体内水钠潴留,需及时告知医生;安静状态下自测脉搏,若每分钟超过100次或跳动不规律,需引起重视;同时观察尿液,若尿量减少、颜色加深,可能提示心功能恶化,应尽快就医。若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同时迅速拨打120。

 

遵循中医“治未病”理念预防复发

 

中医讲究“治未病”,预防心衰复发同样重要。季节变化时要格外注意,冬季寒冷,要做好保暖,尤其是胸背部,避免寒邪入侵,加重心阳损伤;夏季炎热,也不要贪凉饮冷,吃过多冰镇食物、喝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