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如何控制盐分摄入

作者:柳州市工人医院 陈妍蓉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18   发表证书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过多的钠会使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加重心脏泵血负担。对于心脏功能本就减弱的心衰患者而言,控制盐分摄入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住院风险、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每日盐摄入量标准

 

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每日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但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盐的耐受性显著降低,需要更为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严格把控在2-3克。举例来说,一平啤酒瓶盖(去掉胶垫)装满盐约为6克,心衰患者每天摄入的盐量仅为其1/3左右,可见控盐要求之严苛。而严重心衰伴有水肿症状的患者,每日盐摄入量甚至需控制在1克以内,这相当于一小撮盐的量,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

严格遵循这一标准,能有效减轻心脏的泵血负担。当盐分摄入过多,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会吸引并留住更多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更用力地将这些血液泵出,加重心脏负荷。减少盐分摄入,可降低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减少水肿发生,对维持心衰病情的稳定、降低住院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识别隐藏的 “高盐大户”

 

日常饮食中,很多看似普通的食物实则是 “高盐大户”。加工食品是首要来源,火腿肠、咸菜、腊肉、罐头等,为防腐和提味会加入大量盐分,一根普通火腿肠含盐量可能接近1克,长期食用易致盐摄入超标。

调味品同样不容忽视。10毫升酱油约含1.5克盐,一勺15毫升酱油的含盐量,就超过严重心衰患者每日摄入量;蚝油、豆瓣酱、甜面酱等也富含盐分,使用时需严格控制用量。

此外,饼干、薯片等膨化零食,为提升口感会添加较多盐和调味剂;部分运动饮料含有电解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盐分。心衰患者选购食品时,务必养成查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重点关注钠含量,谨慎选择高盐食物,守护心脏健康。

 

烹饪中的控盐技巧

 

烹饪是控制盐分摄入的关键环节,可从调味、顺序、方式三方面入手。调味时,善用柠檬汁、醋、葱姜蒜、八角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如凉拌菜加柠檬汁增酸爽,炖肉用香料提香,减少对盐的依赖。烹饪顺序上,在菜肴快出锅时再放盐,能让盐分附着于食物表面,在保证咸味的同时减少用量,避免过早放盐导致盐分渗入食物内部而需增加用盐量。烹饪方式宜选择蒸煮,既能保留食物营养,又可减少额外盐分;应避免油炸、腌制等高盐方式,油炸食品易吸油且需多盐调味,腌制食品更是含盐量大,均不利于心衰患者控盐与病情稳定。

 

外出就餐与选购食品的注意事项

 

外出就餐时,心衰患者要主动与服务员沟通,明确提出低盐需求,比如要求菜品少放盐、不放酱油,避免使用高盐的调味汁等。在点菜时,尽量选择清蒸、白灼类的菜肴,这类烹饪方式通常使用较少的盐分,能更好地控制盐摄入量;而红烧、酱爆等高盐烹饪方式制作的菜品,往往含有较多的酱油、甜面酱等调味品,应尽量避免。

在选购预包装食品时,学会查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是关键。重点关注钠含量这一指标,一般来说,每100克食品中钠含量低于120毫克可视为低盐食品。同时,还要留意食品名称中的一些 “陷阱”,如 “低盐”“清淡” 等标注并不一定意味着真的低盐,需以具体钠含量数据为准。通过仔细甄别,心衰患者就能挑选到更适合自己的低盐食品,更好地控制盐的摄入。

 

自我监测与调整

 

心衰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身身体变化,以此判断控盐效果。若发现下肢、脚踝等部位出现水肿加重,或者短期内体重突然增加(如1-2天内体重增加超过1-2公斤),可能意味着盐分摄入过多或体内水分潴留,需及时调整饮食并告知医生。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心衰病情、身体指标等综合情况,动态调整盐摄入量及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控制盐分摄入对心衰患者意义重大。明确摄入标准,识别高盐食物,掌握烹饪控盐技巧,注意外出就餐及食品选购细节,做好自我监测与调整,这些环节都影响病情与生活质量。患者坚持科学控盐,配合治疗,就能延缓病情、减轻症状,守护自身健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