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作者: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夏樱花
发布:2025-07-18 阅读量:0   发表证书

食源性疾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身体异常,尽早干预治疗。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食源性疾病的“第一信号”

消化系统是食源性疾病最常累及的系统,其症状表现多样且明显。最常见的是恶心与呕吐,致病微生物或毒素进入人体后,刺激胃肠道神经感受器,触发呕吐反射。比如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剩饭,可能在进食后 1 - 6 小时内就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严重时还可能带有胆汁。

腹泻也是食源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当肠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毒素刺激,肠道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无法正常吸收,从而导致腹泻。像感染诺如病毒,患者每天腹泻可达数次甚至十几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无脓血,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和部位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表现为弥漫性或痉挛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隐痛或绞痛。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后感觉胃脘胀满不适,即便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难以缓解这种不适感。

全身性症状:免疫系统的“防御反应”

1.发热与寒战

细菌性感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可释放内毒素,激活免疫系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体温可升至38.5℃以上。

病毒性疾病:诺如病毒感染常伴随低热(37.5-38℃),而甲肝病毒感染则可能引发高热(39℃以上)。

2.乏力与肌肉酸痛

毒素作用: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肌肉无力;黄曲霉毒素中毒则可引发全身性肌痛。

电解质紊乱:频繁腹泻可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心律失常。

神经系统症状: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1.头晕与共济失调

米酵菌酸中毒: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可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头晕、步态不稳。

河鲀毒素中毒:0.5毫克即可致死,中毒者常在数分钟内出现口唇麻木、四肢瘫痪。

2.意识障碍与抽搐

肉毒杆菌中毒: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导致呼吸肌麻痹,严重者可因窒息死亡。

霉变甘蔗中毒:节菱孢霉菌产生的3-硝基丙酸可损伤基底节区,引发癫痫样发作。

皮肤与黏膜症状:毒素外溢的“警示灯”

    1.皮疹与瘙痒

海鲜过敏:组胺释放可引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化学性中毒:农药残留可导致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水疱。

2.黏膜损伤

亚硝酸盐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导致口唇、指甲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

酸汤子中毒: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可引发多器官衰竭,早期表现为皮肤瘀斑。

特殊人群的“脆弱性”表现

特殊人群面对食源性疾病时往往更易受伤害。孕妇要格外小心,需避开生肉、未消毒乳制品以防特定病菌感染,肉类务必煮熟以防寄生虫;若受病菌侵袭,可能危及胎儿,引发严重后果;感染寄生虫则可能致胎儿畸形,有相关症状要马上就医。5岁以下儿童易染轮状病毒,出现腹泻脱水症状;长期用抗生素的老人易被艰难梭菌侵袭,导致肠道问题。

科学应对:从“症状识别”到“精准治疗”

1.症状识别与紧急处理

停止进食可疑食物保留剩余食物样本,便于后续检测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预防脱水,严重者需静脉输液。及时就医:出现血便、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2.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病原学检测: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测可明确病原体。

毒素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检测黄曲霉毒素、米酵菌酸等化学性毒素。

影像学检查:CT/MRI可评估肝脏、脑部等器官损伤。

3.预防策略:从“源头控制”到“行为干预”

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原料安全。

高危食品警示:避免食用野生蘑菇、生腌水产品、霉变谷物。

疫苗接种:甲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总之,食源性疾病的症状谱广泛,从轻微的胃肠不适到致命的多器官衰竭均有可能发生。公众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掌握症状识别与应急处理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筑牢“病从口入”的防线。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